李泰明
李泰明(1935-2017),辽宁海城人。东北石油学院勘探系教授,曾任学校微观实验分析中心主任、科研处处长。长期从事石油地质和石油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中国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领域的专家和教育家。1952年以优异成绩从西北大学俄语系毕业后,被选调到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1955年7月之前)、石油工业部(1955年7月之后)专家室工作,为石油领域的援华苏联专家当翻译。苏联单方面撕毁援华协议并逐步撤走专家之后,为突破中国石油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的瓶颈,党组织号召青年才俊踊跃投身于当时极其艰苦、困难的石油行业。李泰明于1957年与40多名青年翻译一道,响应党的号召,报考北京石油学院,并以优异成绩成为其中的6名中榜者之一。1961年从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毕业之后,又响应大庆石油会战的召唤,放弃大城市相对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主动申请来到当时满目荒凉,甚至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松辽地区,参与创建东北石油学院的工作,并一直扎根于这片沃土,为学校的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奉献了一生的心血、才智和汗水。
改革开放后,在完成大量教学任务的同时,李泰明积极参加教材编写审定。除了完成主讲课程的校内教材编写之外,作为石油领域的专家,他受邀担任由华东石油学院编写的石油统编教材《石油地球化学》的主审,为教材质量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先后承担多项研究课题,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撰写专著、译著6本,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从1952年为苏联石油专家当翻译开始,到1995年荣休,李泰明与石油结缘超过40年,并依靠自己的勤奋、智慧、钻研和奋斗成长为石油地球化学领域的专家和教育家。到龄且因病退休后,他也一直关心、关怀学校的发展、壮大,为学校发展和青年教师成长献计献策。
结缘石油 艰苦奋斗
从1952年到1957年,李泰明担任苏联专家的翻译,陪同中苏专家深入大庆、湘鄂西、燕山和晋东南等地区,进行艰苦的野外调查与综合石油地质研究。他见证了大庆油田发现的艰辛过程,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段走南闯北的经历让李泰明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让他深刻感受到了国内在勘探开发技术方面整体、大幅度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他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国家的石油勘探开发贡献一份力量。他深知,石油是国家的命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才能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段经历,也成为1957年他响应投身于艰困石油行业的号召,并从众多热血青年中脱颖而出,考入北京石油学院勘探系的出发点和动力源。凭借扎实的俄语基础和多年丰富的翻译工作经验,他迅速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以孜孜不倦的精神投入学习中。经过寒窗苦读,他于196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面对国家开展的大庆石油会战的召唤,李泰明再次选择了奋斗和艰苦,不顾大庆石油会战初期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投身于东北石油学院的建校工作中。在这里,他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崛起和石油地质勘探教学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为我国石油工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更为我国石油地质勘探领域的发展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东北石油学院建校初期,与大庆石油会战一样,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东北石油学院的建校精神是大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泰明同众多建校者一道,就是这一精神的创建者、贡献者、实践者。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在极其艰难的办学条件下,东北石油学院也培养出了一批业务能力强的大学生和工农兵学员,他们大多已成为石油行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
在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李泰明还积极参与当时石油工业部组织的高校教师野外石油踏勘活动,为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泰明(二排左二)在燕山找油会战中参与教师合影
放眼国际 追求卓越
改革开放前,白手起家的我国石油工业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严密封锁,中苏交恶后,也受到苏联的极力打压,无论是石油技术还是理论发展都极为艰难,石油高校师生和油田工作者想要获得参考资料就异常困难。在这种恶劣条件下,李泰明发挥自己的俄语优势,翻译了大量苏联文献和教科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在当时出版图书极为困难的时期,李泰明翻译的《构造地质制图指南》《沉积岩石学手册》《大油气田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三本专业图书得到石油工业出版社、中国工业出版社的正式出版,他还作为副主编参与了《俄汉油矿词典》的编写和出版工作,解决了高校师生和油田工作者缺乏国际参考资料的燃眉之急,为我国石油工业追赶国际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李泰明翻译并正式出版的教材
改革开放之初,李泰明预见到西方发达国家将成为我国石油工业对标和追赶的首要目标,于是在大多同龄或前辈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之前,就利用科研和教学间隙,开始自学英语。凭着刻苦、努力和智慧,他很快就成为同龄人中英语水平的佼佼者,并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了一批英文译著,在石油地质学界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由于英语应用能力突出,李泰明通过石油工业部组织的英语考核后,多次被派往发达国家访学深造。1980年2月至5月,他赴西德地球化学所访学,寻求更广阔的学术视野。1982年8月至1983年6月,他再次被派往西德地球化学所进行为期近一年的进修,专注于油气地化新技术的研究,并成功获得了西德技研部的认证。为了更全面地掌握国际前沿技术,1986年,他又前往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进行为期4个月的交流研学,深人研讨盆地模拟技术,不断加深目已的学术造诣。
在访学期间,李泰明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访学机会,是所在实验室最早上班、最晚离开的科研人员。正是通过这些不懈的努力,李泰明很快掌握了石油地质学和地球化学领域的前沿知识,这为他日后选择前沿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2年李泰明(左一)在德国访学(一)
1982年李泰明(左二)在德国访学(二)
1986年李泰明(左三)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访学
高瞻远瞩 把握前沿
在前期访学、进修,把握国际学术动态和前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探索,李泰明高瞻远瞩地预判,石油地学与数学的结合是石油地学的重要发展趋势和方向,而计算机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必不可少的桥梁和工具(这些已经为目前大数据、大模型的日益火爆所证实)。基于这一预判,李泰明在超前自学英语的同时,超前自学了计算机编程语言,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油地学界的教师和学生中,简直是风毛麟角。英语和计算机是那一代教师的短板,却成了李泰明的长项。他的很多研究生也感叹,李老师在这两方面的基础和能力甚至超过了大多数从小学习这两方面课程的新时代石油地学领域的大学生。
基于不断的积累和思考,李泰明在继续深耕石油有机地球化学的教学与科研的同时,瞄准了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前沿、边缘学科,在国内开辟了极具挑战和难度的石油地质过程定量化研究,即盆地数字模拟研究方向,尝试将地质学的定性描述提升到定量的水平。他是国内石油地学界最早倡导并践行这一研究方向的专家,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多方通过努力,终于成功确立了“油气聚集中的水动力因素”等相关研究课题,艰难启动了这一方向的研究。他亲自推导建模,自己编程构建了包括埋藏史、流体压力史、生烃史在内的三个系统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由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并没有现成的工具软件包可以调用,因此所有的程序都是李泰明自已逐行编写的,工作量浩大。当时,他还承担着繁重的科研管理和教学任务,只能利用晚上时间加班加点工作。虽然当时李泰明已经年过半百,但加班到半夜两三点是家常便饭,加班到天亮也是常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艰苦攻关和反复调试,他终于调通、完善了三个系统软件模块,并将这些软件在大庆、辽河、冀东等油区的油气勘探实践中进行了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油气田勘探的精准度和开发效率。
李泰明将这些成果整理后,结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调研,编写了这一领域的第一本专著《石油地质过程定量研究概论》,并在国内率先为研究生开设了这门学术前沿课程。由于长期超时间、超负荷地工作,李泰明在退休之前不幸触发脑梗死,在经过治疗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之后,不顾老伴的叮嘱和学生的劝阻,坚持返回科研攻关岗位,继续完善和拓展自己倾力构建的石油地质过程定量研究模型。他的精神感染和鼓励了一代青年师生。他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赢得了国内业界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他还因此受邀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研究生讲授“石油地质过程定量研究”前沿课程,受邀担任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博士生副导师。
李泰明编著的《石油地质过程定量研究概论》
桃季不言 下自成蹊
李泰明在投身科学研究、行政管理的同时,始终不忘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使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他一生坚守石油教育事业,甘于奉献,治学严谨、严格、严肃,不仅在指导学生上尽心尽力,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同样一丝不苟。他亲自帮助青年教师备课,细致检查讲稿,为他们挑选业务学习的图书,并耐心进行辅导,成为学生、青年教师心中的楷模。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专家学者,更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矢志不渝地以发展、振兴祖国的石油教育事业为己任。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李泰明讲授了石油地质学、石油地球化学、地质过程定量研究等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程,以及石油地质专业英语、俄语等通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外语、计算机和科研优势,及时将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如在国内率先开设了“盆地模拟”课程,为石油地质学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他还率先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油气地质分析中,为学生提供了更为高效、有效的研究工具。他课上课下耐心讲解和辅导,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
李泰明(二排右四)任教期间与学生合影(1977年)
李泰明的不少研究生和本科生回忆起他时,感觉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是李老师把握前沿、追求卓越、引领方向、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爱国敬业、爱校重教的奉献精神,以及突出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正是在这种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李泰明培养的11名研究生和数百名本科生,很多成为石油行业的骨干和栋梁。
李泰明献身中国石油事业40余年,他怀着对祖国、对人民、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为我国石油勘探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渊博的学识和严谨求实的风范,赢得了业内同人和广大师生的深深爱戴和敬重。他勤学不辍、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当之无愧的学习榜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学生给李老师(前排左一)和师母拜年
李泰明将毕生的热情与努力倾注于教学和教育事业。在他光荣退休之际,他将个人珍藏的所有图书无私捐赠给学校图书馆,希望这些图书能够继续为未来的学子提供智慧和启示。尽管李泰明的一生充满了挑战与考验,但他始终坚守在石油地质科研和教育的前沿,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撰写人:刘长吉 卢双舫 刘晓艳 孟元林 张凤莲 丁文龙 张博闻 王永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