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欢迎您!今天是:
党群工作
首页 - 党群工作 - 正文

【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卢双舫:脚踏实地 潜心科研 以身作则 教书育人

来源:地球科学学院 发布:2024-10-12 14:18:13  点击量:

卢双舫

卢双舫,1962年6月出生,湖北天门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从大庆石油学院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评为博士生导师,成为大庆石油学院地学领域的第一位博导。2012年9月至2022年7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作。2022年7月起,受聘为东北石油大学三亚海洋油气研究院特聘教授。曾获得的国家奖励和荣誉称号有: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在大庆石油学院工作期间,获得了黑龙江省几乎所有与高校教师有关的省部级奖励和荣誉称号,是黑龙江省首批除院士外7名中央直接联系和掌握的专家。受聘到三亚海洋油气研究院工作后,成为海南省委联系服务重点专家。

曾/现任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教育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非常规油气地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亚非石油地球化学家协会(AAAPG)理事。

卢双舫共有专著9部,其中2部关于页岩油的专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并得到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发表论文400余篇,被引8000余次,H指数高达50,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1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2篇;连续多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和全球前十万顶尖科学家榜单。

结缘石油  艰苦求学

1979年,卢双舫从湖北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学校高中毕业时,是所在中学唯一达到且远超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的考生,但由于缺乏报名指导和极端贫困的家境,他放弃了报名重点大学的机会,填报了大众心目中艰苦的石油高校和石油地质专业,从此结缘石油。

大学期间,卢双舫没有因为家境的贫寒而怨天尤人,而是将贫困变成鞭策自己努力前行、改变困境的动力;也没有陷于因为自己喜欢定量的数学、物理,而地质专业更多定性描述而带来的严重不适。他通过调整心态、脚踏实地地潜心学习,四年下来以总评成绩专业第一(唯一超过90分)的优异成绩毕业,并在“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下考取了大庆石油学院的研究生。

研究生期间,他珍惜国家和学校为研究生尽力提供的优越学习条件,踏实学习、默默积累,坚信厚积薄发,坚信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为日后的教学科研筑牢厚实的基础。因为成绩优秀,尤其是全校为工科研究生统一开设的多门数学课成绩突出,加上出色的论文工作,他连年被评为优秀(三好)研究生。

卢双舫回忆,研究生求学期间有一个意外惊喜。当时为自然辩证法课程结课准备的小论文《板块学说发展中的辩证法》,在自己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任课老师帮助投稿到社科方面的期刊并被接受发表,直到收到期刊和稿费时,才发现自己的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惊喜一方面是因为文章无预期意外发表,另一方面是因为稿费对当时的研究生来说是一笔“巨款”-超过了一个月的助学金,这对缓解他经济上的困境起到了意外的作用。因为三年研究生期间,他每月都从助学金中节省下五分之二寄给父母,协助家人熬过困灾交加的艰难时期。1986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在勤恳、踏实地承担教学、科研任务,探索研究方向的同时,深感拓宽视野、平台及继续深造的重要性,便于1990年考取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师从李德生院士和黄第藩教授。经过3年努力、踏实的学习、工作,他以课程、论文双优的成绩获得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

在任教期间,他先后2次赴国外访学、进修(1988年2月至6月赴澳大利亚科廷理工大学,2000年5月至11月赴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多次赴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访学期间,利用国外先进的实验条件、计算机工作站及便捷的文献检索、下载系统,他系统学习、掌握了油气地化的基础实验技术和盆地模拟技术以及有关计算机软件,并大量阅读了当时国内难以查阅的英文文献。他知难而进,不断探索,在开阔学术视野的同时,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访学也让他更直观地认识到当时我国石油科技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他深感只有虚心学习、勇于创新,才能取得进步、逐步赶超,才能为国家油气工业的发展作出实质性的贡献。他将访学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回国内,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努力提升科研水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教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为中国石油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15年AAPG会议期间卢双舫(二排左一)参加野外地质考察

系统踏实的学习,加上访学、进修,为卢双舫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功底,成为他日后厚积薄发的基础。

潜心科研  勇于创新

1986年参加工作后,卢双舫逐步意识到,科研和创新是高校教师的立足之本,是高质量教学的基础,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前提,是高校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客观要求。

如何选择既符合国家需求,又适合自己的兴趣、特长的研究方向,是卢双舫从涉足科研工作就开始思考并一直贯穿于其科研生涯的问题。针对石油地学领域定性描述多、定量表征少的问题,结合研究生期间学习科学发展史、方法论和辩证法等课程时逐步悟到的“任何学科只有当它同数学结合,才能真正成为科学”,以及自己在地学领域比较长于数理的特点,卢双舫逐步明确将石油地学与数学结合作为自己主攻和创新的方向。从硕士阶段的“干酪根类型数字化探讨”、博士阶段的“有机质成烃化学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最优化标定及应用”,到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的定量研究及资源评价,以及后来的天然气生成过程中碳氢同位素分馏的定量表征及应用、非常规油气吸附一解吸一运移过程中同位素分馏的机理表征及应用、常规-非常规油气耦合成藏、地质工程一体化等多方面的研究中,都贯穿了这样的指导思想。

如在攻读博士期间,利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拥有的先进计算机设备,他成功编写、运行、调试了生烃动力学程序,并将其应用于导师负责的国家基金项目中,定量揭示了有机质成烃机理,有关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等权威期刊上。此后,他以生烃动力学原理为基础,揭示了未熟-低熟油的形成机理,以及不同水介质条件下有机质和油成气过程中碳氢同位素分馏机理,并建立了烃源岩生烃量和资源量评价的方法体系,相关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与二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研奖项。此外,他还编写了国内第一部关于生烃动力学的专著《有机质成烃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相关技术在国内外油田得到了广泛应用,对烃源岩的生烃动态评价产生了重要影响。

部分专著

部分获奖证书

卢双舫在团队内一直跟老师和学生强调,选好方向只是为创新研究开了一个好头,要获得突出的成果,还需要做好高水平的顶层技术路线设计,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经费。他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示范的:每次开题设计,他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广泛研读相关领域文献和把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出主要研究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设计出独具匠心、令人眼前一亮的顶层技术路线,一些未来的创新点可能就蕴含其中。这是卢双舫团队在油田竞标和纵向课题申报中成功率很高的关键原因。对承担的课题,他一直严格要求。很多工作,尤其是在团队创建的早、中期,他都亲力亲为,示范表率。除了时间的投入,他在科研经费方面的投入常常远超合同,远超同行,远超甲方的预期。卢双舫常常告诫团队成员,做科研跟做人一样,有舍才能得,以挣钱为首要目标的人不可能做得好科研,不可能走得长远。

卢双舫(右四)与团队成员研讨课题研究方案

正是这些品格、精神、要求所培育出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使卢双舫创建的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其中在校师生合计高达百人,是石油高校中少见的超大规模整体团队,也是国内外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团队。

卢双舫及其创建的团队,2011年之前主要从事油气地球化学和地质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有机质成烃动力学理论、碳氢同位素分馏的动力学理论、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定量剖析及其应用、火成岩的成烃成藏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均处于领域前沿;2011年之后主要聚焦于非常规油气地质评价研究,包括致密/页岩储层表征及成储机理,致密/页岩油气赋存机理、资源潜力及富集分布规律,致密/页岩油气物性甜点、含油性/可动性/可采性甜点、工程甜点及综合甜点的评价与预测研究,建立了3个方面的分级/分类标准(页岩油气资源分级评价标准、泥页岩岩相分类标准、致密/页岩储层成储下限及分级评价标准)和5项评价技术(不同岩相致密/页岩数字岩心构建技术,有机非均质性/含油性评价技术,无机非均质性/脆性评价技术,致密/页岩油游离量/可动量评价技术,致密/页岩的物性、可动性、工程甜点及综合甜点评价技术),并在大庆、吉林、胜利、辽河、新疆、江汉、吐哈、南阳、苏北、中原、华北等众多油田推广应用,促进了相关油田致密/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近几年,主要在同位素分馏机理、定量表征及其在致密/页岩/煤层气原位含气量、吸附/游离比中的应用,地质工程一体化定量优化决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的初步成果正逐步在油田得到推广应用。

也正是上述核心竞争力,使卢双舫先后负责科研项目约170项,其中包括“973”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约20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以上奖励8项。

以下2个实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卢双舫在科研中勇于创新的精神。

塔里木盆地是典型的海相盆地,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开启了对该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长久以来,受到国外“海相盆地富油”这一观点的影响,加之当时国内对石油的需求量大,石油地质学家们便对塔里木盆地的石油资源寄予厚望,而对当时运输困难且利用率较低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忽视。然而,在“九五”期间,卢双舫作为攻关项目的专题负责人,将烃源岩定性分析和生烃动力学定量、动态评价相结合,首次论证了塔里木盆地也是一个富含天然气的盆地。这一成果尽管最初受到业界和学界勘探家、科学家的强烈质疑与批评,但后来得到越来越多实际资料和勘探成果的支持,成为推动塔里木油田加强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的重要理论基础,也对西气东输工程的开展起到助推作用。这一成果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次科研成果的突破,让卢双舫坚信,只有坚定信念、砥砺前行,埋头深耕于纷繁杂乱的数据,以客观事实作为判断依据,才能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做出客观评价,从而为祖国的能源事业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2010年上半年,在参加了有关页岩油气的香山科学会议后,卢双舫深受启发与震撼。面对国家对石油与天然气日益增长的战略需求,以及非常规油气展现出的巨大勘探开发潜力,年近50岁的他毅然决定突破原本熟悉的油气地球化学领域,携团队整体转型,向非常规油气领域全面进军。初期的研究道路上是布满荆棘的,他们在全新的非常规油气领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探索和创新性研究。当时,国家急需对全国页岩油气资源量进行摸底评价,但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阶段,严重缺乏对页岩油气的评价标准,或只能照搬照抄国外的评价标准,这显然无法满足我国对页岩油气评价的需求。面对国家的战略需求,卢双舫勇担重任,在国家“973”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石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部的资助下,携手多家油田,在对我国东部陆相盆地的页岩参数进行大量统计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我国页岩油气特点的资源分级评价标准。这一成果于2012年底发表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上,所建立的评价标准在中石化14家油田进行了全面推广应用,此外,在中石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庆、吉林、辽河等油田以及海外油田也开展了直接应用,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

卢双舫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携团队在非常规油气地质评价领域深耕十余载,不仅在储层分级评价、油气赋存机理、同位素分馏机理等学术方面卓有建树,更为我国非常规油气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无论对学术界还是对工业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十年来,受油田、研究院所和高校邀请,卢双舫为油田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做非常规油气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培训超过百次,在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近30次。

卢双舫在第十八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上做报告(2021年9月,长沙)

卢双舫在纳米地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2015年,青岛)

卢双舫为油田讲学(2014年)

以身作则  教书育人

从留校任教的第一天起,卢双舫就提醒自己,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是教师的天职和首要使命。教书育人,需要以身作则。

198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后,卢双舫主动申请兼职学生辅导员,这着实感动了时任勘探系党总支书记,因为当时学生辅导员被认为是“苦差使”,每年物色学生辅导员,都要经过系领导反复、多次动员,才有可能找到勉强同意出任的老师。跟学生首次见面时,卢双舫就在完全脱稿的情况下,按照学号顺序准确无误地叫出了地86级三个班级80多名学生的名字,这让每位学生感到震撼,也被这份细致与用心深深打动,他们之间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直至今天,很多学生依然跟卢老师保持密切联系,见面后,卢老师也差不多可以叫出地86级全部学生的名字。

1988年,卢双舫开设了大庆石油学院的第一门双语课程“油气地球化学”。在那个英语教育相对落后的年代,这对他本人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但他不畏艰难,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埋头苦干的钻研精神,从零开始编写了一套详尽的英文教案,为学生在通往国际学术前沿的道路上推开了一扇门。课程广受学生好评,这份英文教案也成为后续任课老师的必读“宝典”。

卢双舫虽平日里衣着随意,但每次登上讲台,总是西装革履,精神焕发。他认为,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育的尊重。即使是讲授那些早已烂熟于心的课程,他仍会精心备课,力求将最新的学术信息和思想传递给学生。即便科研任务繁重,频繁出差,他也总是尽力调整行程,尽一切可能不耽误学生的课程,经常是下课后直奔车站或机场,也多次一大早从外地赶回教室上8点钟的课程。正是这份尊重与执着,让他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例如,在2007年开始的学生评教中,他连续多年名列学院第一。学生们常说:“卢老师讲课,旁征博引,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每一堂课都让我们受益匪浅。”这份荣誉不仅让他倍感欣慰,也激励他更加努力地投身于教学工作。

卢双舫作为教师代表在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也因用情、用心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1998届毕业生典礼上,他不到一千字的讲话,就十多次被学生的热烈掌声打断,一些参加过那届毕业典礼的学生在10年、20年后都记得当时热烈的场景和卢老师的部分原话。

卢双舫主讲过本科生课程4门、博士/硕士生课程4门;主讲的“油气地质学”成为黑龙江省首批精品课程,他也被评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负责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教学团队成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主编教材3本,其中《油气地球化学》教材获中国石油化工学会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

卢双舫(左二)指导学生实验

对于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的学生,卢双舫常常伸出援助之手,对他们进行无偿资助,即便中途经历了工作调动,也始终信守承诺,坚持资助他们直至毕业。学生们深深铭记着卢老师的这份关爱,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仍与卢老师保持紧密的联系,这份爱俨然已从师生情升华为亲情。在此过程中,卢双舫也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言传身教  桃李芬芳

研究生培养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研究生不仅是高校科研的生力军,也是相关企业、研究院所研究型、管理型人才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生培养也是卢双舫重点着力的一个方面。

从199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开始,卢双舫至今累计培养硕士生约180名,博士生约60名,博士后11名。他所带领的团队培养的研究生更多。

卢双舫善于逐步总结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团队培养研究生的方式、方法和模式,并将其逐步应用到后面的研究生培养当中,以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他总结了团队培养研究生的12条经验:①把好入门关,筛选有悟性、有毅力、有潜力的学生;②选准具有创新、创造空间的研究方向;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学生出成果、成才,就要舍得实验经费的投入;④做好研究基本技能的培训,包括开题报告、结题报告、论文的撰写,研究思维方式、方法的培训,文献检索、软件应用的培训,等等;⑤扬团队之长,避团队之短,关键是要形成合作、探讨、激荡、互助、竞争、共同成长的氛围,避免封闭、嫉妒、拆台行为;⑥放长线,钓大鱼,允许学生试错、思考、适当务虚,不苛求学生短期出成果、周周出亮点;⑦以正面鼓励为主,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创新潜力,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潜力、兴趣,结合团队的在研课题,及时调整部分学生的研究方向:;⑧重视、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文献,拓宽知识面和视野;⑨培养研究生自律、主动、锲而不舍的品格;⑩重视关键节点的讨论、点拨;⑪磨刀不误砍柴工,鼓励学生加强身体锻炼;⑫树立榜样标杆,激励学生比学赶帮超。

在综合施策下,团队培养研究生的总体成效好,成才率高。例如,由于成果丰硕,团队在不同高校培养的研究生获得包括国奖在内的各类奖励(如国家奖学金、李四光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奖、黑龙江省优秀硕士/博士论文等),常常成为周围团队学习、羡慕、追赶的目标。学生毕业后,在高校和研究院所工作的大多成为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油田工作的多成为总师、技术首席和管理干部;其中一人成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两人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会评。以2017年以来毕业的9名博士生为例,由于成果突出,约三分之二获得省部级优秀博士论文的奖励,比例高到同行怀疑。其中3人获得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支持,3人毕业后直接受聘特任教授,2人直接受聘特任副教授,可谓桃李芬芳。

倾尽丹心育桃李,奉献韶华铸师魂。卢双舫在祖国的石油勘探和教育事业上可谓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时至今日,年过六旬的他仍携团队奋战在科研和教学一线,以其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过硬的科研素养,继续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日夜操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卢双舫用自己的满腔热忱,诠释了教育者的最高境界,为国家培养了不计其数的栋梁之材。这些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助力祖国的繁荣与民族的辉煌。

撰写人:陈国辉  李万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