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质类专业“三对接四融合五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21世纪以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行业高校重要职责和使命。东北石油大学油气地质类专业利用扎根油田办学60多年所形成的地缘、人缘、业缘、学缘“四缘”优势,以大庆精神为引领,守正创新,积极推进专业改造升级,探索建立了油气地质类“三对接,四融合,五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对接”即对接国家能源及油气行业战略需求,提高人才培养供给侧服务油田行业需求侧精准度;对接学校学科平台优势,发挥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牵引作用和支撑作用;对接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
“四融合”即推进思专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水乳交融;推进产教融合,建立校企育人共同体;推进科教融汇,将学科、平台优势转变为
教学优势,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推进专创融合,实施课赛一体,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五构建”即构建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校内外双轮四阶递进实践教学平台,为人才培养创建良好基础;构建闭合循环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油气地质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思路
历经10余年探索及实践,该成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了重要成效。建成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建成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4个,建成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7门,获批页岩油气省级现代学院,建成页岩油等新专业方向5个,孵化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碳储科学与工程新工科专业2个,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教学平台2个。学生在地质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连续获特等奖。毕业生以“信念坚实、基础扎实、为人朴实、工作踏实”的特质广受用人单位认可,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一伦、中国石油特等劳模裴明波等优秀人才。相关成果多次在全国石油高校地球科学学科论坛、全国地学院长论坛等平台进行推广交流,中国石油大学、武汉地质大学、长江大学等院校进行了应用,得到普遍认可。
该成果主要解决以下教学问题:
①解决油气地质类专业传统培养方向单一、与行业转型发展及产业结构对接不紧密问题;
②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程度不深、存在“两张皮”的问题;
③解决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载体单一、机制不健全难题;
④解决学生工程实践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不足问题。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服务行业发展,主动适应转型,构建“油气+”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向
准确把握国家能源行业发展需求,促进学校四大专业群与石油行业四大发展集群相契合,守正创新,以常规油气地质为核心,将非常规油气地质、油气井工程融合,建立非常规油气勘探特色班;将油气地质、俄语教学融合,建立一带一路特色班;将地热地质、热储工程、传热工程融合,建立地热能源特色班;将油气井工程、岩土工程和石油机械融合,建立CCUS特色班;将计算机工程、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等融合,建立人工智能油气勘探特色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适切性。
“油气+”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向
(2)大庆精神引航,教师团队护航,样板支部支撑,构建“三位一体、思专融合”的大思政育人模式
校内整合校外融合,全方位汇聚思政资源。校内整合“一科四院”资源,打通教研室,优化六大课程组、升级五大特色优势科研团队。校外融合“一院三馆N厂/队”,链接油田生产-研究-成果全链条,共享三大思政育人场馆、四大红色育人基地。融合课程、平台、教师、学生等要素,以课堂、基地等为依托,融入人物事迹、生产案例,激励学生爱国敬业。教师集资成立“红烛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形成创优争先的良好氛围。
“三位一体、思专融合”的大思政育人模式
(3)强化有组织的校企合作,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效贯通
东北石油大学坚守大庆油田,双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强化了有组织的校企合作,推动科研服务、产业学院和人才培养三要素的良性互动。在六个维度上共同将企业和科技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包括校企共同修订培养方案、校企合作打造案例式模块化课程、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双能性教师团队,校企合建工程实践基地开展实习实训、校企协同组织学科竞赛、学生进入企业双导师制开展毕业设计,解决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载体和路径问题。
有组织的校企合作实施路线图
(4)构建内外多源实践平台,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校内统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实验室,打造油气全景实践创新平台。校外依托大庆油田、河北柳江国家地质公园等,建设建设26个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采用“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应用实践、创新实践”递进式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逐级夯实学生实践能力;教师团队实施“五个一计划”,即每位学生指派一名科研导师,参加一项工程项目,掌握一套应用技能,解决一个工程问题,催生一个竞赛获奖,提升学生个性化应用能力;校企内外结合,对毕业生开展多途径质量评价,形成与教学持续改进闭环的保障体系。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施路线图
3.成果的创新点
(1)构建了“三对接”“油气+”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石油石化企业发展变革,打破了传统油气地质单一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对接企业对专业和人才的发展需求,立足油气根本,开创“油气+”常规油气、页岩油、储气库、地热资源、中俄能源和人工智能等六大专业方向,重构不同方向的培养方案,突出了因需施教、校企共通,增强了专业的适切性,大力推动了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填补国内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空白。
(2)构建了“三位一体、思专融合”的大思政育人模式
立足东北、坚守油田,用爱国、敬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引领,以黄大年式“油气资源勘查教师团队”护航,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两个国家样板党支部支撑的“三位一体”思政育人框架。采用校外院-馆-基地实践思政育人与校内实验室+课程组+科研团队课程思政育人的内外多元时空领域,以分享、研讨、交流、实操、实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浸润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内外联合、全员联动、思专融合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3)构建了适用于能源行业高校的实践教学效能提升路径
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强化校企融合、科教融汇、专创融合,将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践平台、质量保障等教学要素与行业发展要素相匹配,打造教学组织形式、融合途径、管理实施、质量保障等多系统和高校、企业、研究院所多主体组成的协同育人的立体网格化管理体系,重构课程体系及知识能力框架,形成构成纵向传承、横向互补、模块化交织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沉浸式完整掌握行业实际内容与流程,打通“学、练、创、训”育人链条,促高校人才培养贴近行业实际、契合行业标准,全面提升学生将知识、技术转化为应用以及解决复杂能源地质工程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全国样板党支部引领,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实干,全国实践基地支撑,准国家级产业学院保障的应用能力培养新格局。
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成果在油气地质类专业升级改造中进行了深入应用,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进行升级改造,与大庆油田等20余个油田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长效机制,通过特色班进行个性化应用能力培养,先后创立了铁人实验班、俄语“一带一路”实验班、地下储库实验班、智能地球探测实验班、地热资源实验班,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格局,为油田每年提供1000余名不同专业专业方向的应用人才。近8年来,油气地质大赛、地球物理大赛、地质技能大赛等学科赛事中获奖96项,连续3次荣获“东方杯”地球物理大赛特等奖,学生升研率达到37%,居于全校首位。毕业生以“信念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特质,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一直维持90%以上,其中80%以上扎根于油田第一线,践行“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诺言,受到教育部高度肯定和人民网、光明日报等媒体的宣传报道。
(2)成果的推广应用对油气地质类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极大支撑作用
在该成果支撑下,油气地质类学科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专业和地化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专业教学团队、实践平台、课程建设等方面,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2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野外地质实践课程教学团队2个;获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理科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践基地,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准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
(3)研究成果被校外其他类专业和国内兄弟院校借鉴,为老专业升级改造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学校石油工程类、机械类、化工类专业应用该项目的成果开始了专业升级改造探索,也先后建立了铁人实验班、本硕班、新工科方向班和现代产业学院班,支持学校获批了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研究成果分别在2017年中国地质教育年会、2018年全国地学类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实习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石油高校地球科学学科论坛、2020年第十四届全国石油高校地球科学学科论坛论坛上进行了交流,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西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进行了应用,得到了高度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