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广娟(1981-),女,汉族,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油气储层沉积学、油气开发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储层沉积学、剩余油分布规律、油气储层内部构型、油气地质-开发一体化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
形成了高精度层序沉积学单砂体成因刻画与地质-开发一体化剩余油分析两大研究优势,以及高精度层序沉积学单砂体成因与刻画、井震结合单砂体井间边界识别、储层内部构型及夹层空间分布预测、精细三维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剩余油、地质-开发一体化剩余油分析等五项特色研究内容。
先后主持或参研各类课题4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基金/课题9项、厅局级攻关项目10项。获教学/科研各类奖项10余项,其中省部级5项。以第一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10余篇,其中SCI检索3篇,EI检索2篇。出版教材3部,授权发明专利4项。
一、发表的科技论文
[15] FAN Guangjuan,et al.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Pattern for Identifying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of a Single Horizontal Well: An Example from the Eastern Transition Block in the Daqing Oilfield, Songliao Basin, China[J],Energies,2023.
[14] FAN Guangjuan,et al.Research on Minimum Miscible Pressure between Crude Oil and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System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by the Long-slim-tube Experiment Method[J],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2021.
[13] FAN Guangjuan,et al. Research for reducing the Minimum Miscible Pressure of crude oil and carbon dioxide by injecting citric acid isobutyl ester[J],OIL & G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
[12]范广娟,等.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区层内非均质性研究——以大庆油田 BY 区块为例[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6.
[11] FAN Guangjuan,et al.The Constitute of Thick Tight Sandstone Belt and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Effective Reservoir [J],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2015.
[10] FAN Guang-juan,et al.Depositional patterns of dominant sedimentary time units’ reservoir in Daqing oilfield [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4.
[9] FAN Guang-juan,et al.Research on Inlayer Heterogeneity of Deltaic Inner front Subfacies Are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4.
[8] FAN Guang-juan,et al.Research on Inlayer Heterogeneity of Meandering River facies Are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kes and Rivers,2014.
[7] 范广娟,等.基于卫星图像的点坝参数定量关系研究与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02,44(3):62-67.
[6] FAN Guang-juan,et al.Depositional Patterns of Microfacies of the SI Oil-bearing Layer Reservoir in the Dense Well pattern Y-Region of the Daqing Oilfiel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8(1):31-38.
[5] 范广娟,等.大庆油田杏十二区单砂体沉积微相精细研究—以葡萄花油层重点时间单元为例,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7):1535-1539
[4] 范广娟,等.杏十二区葡Ⅰ3小层储层沉积模式,中外能源,2011(16):64-67
[3] Fan Guangjuan,et al. Depositional patterns of dominant sedimentary time units’ reservoir in Daqing oilfield,2011 WAS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CIE2011)(EI检索),2011.08.13-14:365-368.
[2] 马世忠,孙雨,范广娟,等.地下曲流河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建筑结构研究方法[J],沉积学报,2008,26(4):632-63.
[1] 马世忠,吕桂友,闫百泉,范广娟.河道单砂体“建筑结构控三维非均质模式”研究[J],地学前缘,2008,15(1):57-64 9.
二、教材或专著
[3]《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英语(第二版 富媒体)》,石油工业出版社,副主编
[2]《世界油气分布概论》,石油工业出版社,参编
[1]《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英语》,石油工业出版者,参编
三、知识产权(专利)
[6] 超低渗天然岩心柱电极、测压点布置浇筑方法,发明专利,ZL202010133372.7,2022.09。
[5] 三层非均质平板岩心压力监测点制作方法,发明专利,ZL202010133373.1,2022.09。
[4]一种基于数据性质空间升维的地震属性融合方法,发明专利,ZL201610994092.9,2018.06。
[3]一种石油储层构型的物理模拟方法以及装置,发明专利,ZL201410196269.1,2016.06。
[2] 一种储层构型物理模拟装置,实用新型,ZL201420238302.8,2014.09。
[1] 地震勘探检波器,实用新型,ZL201120186870.4,2011.12。
(一)教学获奖
[8]“油气地质类专业“三对接四融合五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六,2024年。
[7]“科教融汇多元赋能《沉积学原理》研究生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获东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生)教学成果奖,排名第一,2024年。
[6] 东北石油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2024年。
[5] “能源新战略背景下油气地球物理类卓越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六,2022年。
[4] “基于OBE理念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沉积相》教学改革与实践”获东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排名第二,2022年。
[3] “为学生自主学习需求为导向的“沉积岩石学”课程微课资源建设”获东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排名第三,2021年。
[2]“基于OBE框架的课程建设和改革研究与实践”获东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排名第三,2020年。
[1]《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英语》教材,获校第十一届优秀教材二等奖,排名第三,2011年。
(二)科研获奖
[4] 大庆油田三角洲前缘亚相单砂体解剖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一等奖,2014年。
[3] 大庆油田三角洲前缘(亚相)单砂体解剖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
[2] 大庆油田单砂体解剖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13年。
[1] 萨中开发区储层沉积微相精细表征及模式研究,大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0年。
一、教学
(一)教学团队
[1]所在的“油气资源勘查教师团队”获批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2年。
[2]所在的“野外地质实践课程教学团队”获评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2020年。
(二)主讲课程
1. 研究生课程:《沉积学原理》、《油区岩相古地理》、《剩余油形成与分布》
2. 本科生课程:《沉积岩石学》、《沉积相》、《沉积岩与沉积相》、《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基础》、《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英语》
3. 实践教学:《野外地质实习》、《油田生产实习》、《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本科毕业设计》
(三)教研项目
[8]主持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研究生教育)项目,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油气类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与实践,2025-2026年。
[7] 主持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协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基于立德树人的沉积岩石学课程五位一体创新融合教学模式研究,2023-2026年。
[6] 主持东北石油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校企共建课程,剩余油形成与分布,2023-2025年。
[5]参研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能源行业的地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2022-2025年。
[4]主持教改项目,柳江盆地亮甲山野外剖面云实习体系构建,2022-2023年。
[3]主持教改项目,柳江盆地碎屑岩露头“云端”野外实习模式探索,2022-2023年。
[2]主持教育部产学研项目,基于互联网+的双师型《沉积相》课程融合式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2021-2022年。
[1]主持教育部产学研项目,面向新工科基于GPTMap的《沉积相》课程建设,2021-2022年。
二、科研
(一)纵向课题
[13] 多级边界约束的曲流河三维构型及其对剩余油分布控制研究,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4.12-2027.12 ,主持。
[12] 基于高密开发井网的大型河控三角洲水下曲-直河型转化机制及构型变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1.01-2023.12,主持。
[11] 基于高密开发井网的建设型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类型及构型模式研究,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9.04-2021.04,主持。
[10] 密井网下典型单砂体内部构型解剖及模式建立,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3.01-2015.12,主持。
[9] 典型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研究,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3.01-2014.12,主持。
[8] 致密厚砂体成因及有效储层主控因素研究,校青年基金,2013.01-2014.12,主持。
[7] 水平井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及对三次采油期剩余油形成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01-2016.12,参研。
[6] 三角洲分流河道、复杂辫状河露头单砂体及构型预测模式研究,“十一五”国家重大专项,2011.01-2015.12,参研。
[5] 渤海湾盆地北部斜坡区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特征,“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2016.01-2020.12,参研。
[4] 致密砂岩储层精细描述关建技术与软件,国家863高技术项目,2013.01-2016.12,参研。
[3] 非均质砂岩油藏储层精细描述界限及等效表征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4.01-2019.12,参研。
[2] 重点增储攻关研究区有效储层与储盖组合评价,“十一五”国家重大专项,2011.01-2015.12,参研。
[1] 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及其对三次采油期剩余油影响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0.01-2012.12,参研。
(二)横向课题
[22] 致密气低产低效井分析评价研究,中海油,2023-2024年。
[21] 贝尔油田南屯组储层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贝尔油田,2021-2022年。
[20] 砂质辫状河露头解剖及内部构型分析,中海油,2021-2022年。
[19] 东过南区典型单元河道构型界面刻画,大庆油田,2021-2022年。
[18] 葡一组1-4小层复合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及其聚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大庆油田,2020-2021年。
[17] 乌尔逊油田南屯组油藏精细描述及挖潜调整技术研究,大庆油田,2020-2021年。
[16] 蓬莱19-9油田注水开发断层稳定性临界压力研究与注水方案综合评价,大港油田,2019 -2021年。
[15] 乌尔逊油田单砂体精细刻画及综合治理潜力研究,大庆油田,2019-2020年。
[14] 东部盆地群成藏条件及勘探部署-辽源、蛟河盆地基本石油地质条件评价及区带优选,吉林油田,2016-2017年。
[13] 南一区西部萨葡油层井震属性储层描述技术研究,大庆油田,2015-2017年。
[12] 尚9区块扶杨油层主力砂体精细解剖研究,榆树林油田,2015-2016年。
[11] 扶余一类区块单砂体精细解剖及剩余油研究,头台油田,2015-2016年。
[10] 河道砂体高渗通道识别与划分方法研究,大庆油田,2013-2015年。
[9] 苏里格气田东一区盒8-山1段储层展布图件编制,苏里格气田,2013-2015年。
[8] 葡西油田古1区块零散砂体储层精细刻画及地质建模,大庆油田,2013-2015年。
[7] 取心井地质知识库框架设计及岩心描述规范,大庆油田,2012-2014年。
[6] 中区西部高密度井网条件下砂体精细解剖,大庆油田,2012-2014年。
[5] 王府凹陷扶余油层油藏富集规律研究,榆树林油田,2012-2014年。
[4] 苏120区块地层一致性对比与储层展布规律研究,苏里格气田,2012-2013年。
[3] 苏里格气田西区三维区砂体内部构型分析与水平井整体部署,苏里格气田,2011-2012年。
[2] 北一区断东萨葡油层典型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精细解剖及模式建立方法研究,大庆油田,2009-2011年。
[1] 民南区块精细油藏描述,新民油田,2009-2010年。
三、招生方向
1. 博士研究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2. 硕士研究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以及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信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府街99号地球科学学院
E-mail:fangj99@163.com